他会说30多种方言和近10门外语,
他18岁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数学、物理、音乐,
后进入哈佛大学修习哲学、音乐,获得博士学位,
此后,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、康奈尔大学、
夏威夷大学、清华大学、耶鲁大学、
密歇根大学、加州大学等各大名校。
他与妻子60多年恩爱如初,
光是欧美大陆两人就漫游了四次,
他的四个女儿全部毕业名校、成就斐然。
他就是从青果巷走出去的中国语言之父
——与梁启超、王国维、陈寅恪
并称清华“四大导师”的赵元任。
他几乎无所不能,中西文理,孔子牛顿,全学了个遍。随便说一句话,能包含五六个地方的方言;倒着看德文报纸,直接用西班牙语读出来;把音乐玩到了极致,随便编首歌就是名曲;编了首绕口令,一个音四种调,内容却比小说还丰富,没几个人能流畅的读下来。
童年:青果巷走出的名门之后
(赵元任少年时期存照)
他是名人之后,据说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31代孙,六世祖赵翼是清代史学家,即是当初在《论诗》中写下“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。”,与袁枚齐名的性灵派诗人。
1892年11月3日,赵元任出生于天津一个三世同堂之家。祖父和父亲皆为清朝举人,母亲是诗词兼修、会昆曲、书法的才女。
1900年,因父母先后去世,赵元任回到老家常州青果巷,由伯母照管。童年时期的赵元任,便表现出远高于常人的聪慧。他天生就能把握发音的细微差别,跟着老妈子学保定话,跟着表弟学常熟话,一个老先生教了他才几天,他就学会了常州话。还没到12岁,他就学会了北京、保定、常熟、苏州、常州等各地方言。十四岁进常州私立溪山小学学英文。
青年:留学欧洲,开启学霸模式
(赵元任青年时期存照)
1910年,他参加了北京的留美考试,这次考试一共录取70名学生。赵元任自然是考上了,而且人家是以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的,同批考试的还有我们所熟悉的胡适,他排在了55名。后来,两人也成了关系非常好的朋友。
到了美国康奈尔大学之后,赵元任的兴趣就变得更广泛了。他先选修了哲学发展史、逻辑学,但童年时期的很多疑惑仍未解开,又选了实验物理、力学热学、有限群理论、系统心理学和语音学。
学得如此庞杂,却没有一样浅尝辄止。作为一个外国留学生,大学本科期间数学拿了3个100分,一个99分,创下了康奈尔建校以来,最优异的成绩纪录。
赵元任不光读书,做研究生时,他和留美学生一同创办了“中国科学社”。留学期间,西方的工业文明,各种先进科学已经进入爆发期,而中国却还在科学门槛外缓缓爬行。
赵元任认为,中华之所以孱弱,就是因为科学不发达。为了提倡科学,传播知识,他们一起创办了一本杂志,将其定名为《科学》,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学术期刊。而“中国科学社”也聚集了,后来中国最早的一批科学大家。
中年:山河破碎中,他被迫去国外避难
(赵元任中年时期存照)
然而,1938年,风雨飘摇,外族侵略,诺大一个中国,竟已摆不下一张课桌。赵元任的方言研究也不得不中断。山河破碎中,他选择去国外避难。没想到这一走,就是大半生。
到了美国之后,他先后在夏威夷、哈佛、耶鲁任教。在稳定的环境中,他仍旧醉心于学术,继续完善之前的方言研究,编撰字典、汉语入门读物,出版各种中国话语言类专著。
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受到美国广泛认可,1945年当选美国语言学会主席,1960年成为东方学会主席。在语言学术界,一直流传着一句话:“赵先生永远不会错。”
老年:教我如何不想他——祖国母亲
(赵元任作曲)
赵元任身在异乡,心系祖国。先生的二女儿赵新那曾回忆过这样一件事情。一日,父亲兴致勃勃地灌录一张汉语教学唱片,在吟诵到《长恨歌》时,忽然悲从中来,泣不成声。
直到1973年,中美关系缓和,赵元任携夫人回到阔别30年的故土,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。曾有人问过他,《教我如何不想他》里面这个“他”,究竟是男是女。那次归国之行,赵元任一连三次,在不同场合唱起这首歌曲,或许就是最完美的答案:这个他,是日夜思念的祖国。
(赵元任80年代再度回国,与邓小平合影)
赵元任这一生,他都是个纯粹的学者,不为外界的名利所诱惑,更不想被一官半职所束缚。他深深地知道,自己能够安身立命的,唯有学问。自己所能够做的,是倾其一生,为中国汉语的发展做贡献,与此同时收获人生的乐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