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贞和堂)
张赞宸,字绍曾、韶甄,常州城区人,生于清同治元年(1862),著名法学家、中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志让的父亲。其故居为青果巷中段北侧的“唐氏八宅”之一的贞和堂,西与易书堂相连,东邻刘国钧故居,南近周有光故居。
实业救国 ,创设煤矿
张赞宸曾任湖北省候补知县。光绪二十二年(1896)7月调往汉阳铁厂,同年11月任铁厂提调兼稽核。由于炼铁急需煤炭,汉阳铁厂督办盛宣怀于1896年底委派张赞宸到江西东部探矿。听说老友之子、扬州人李寿铨锐志实业救国,便托人带信约他在上海会晤。张赞宸告诉李寿铨说:“张香帅(张之洞)认为国弱民贫,欲跻富强以保中国;须‘铁煤并举’。盛宫保(盛宣怀)竭力赞助,决定开采湖北大冶之铁和江西萍乡之煤,在湖北汉阳冶铁炼钢,成立一所钢铁煤联合企业。现在宫保已从香帅手中接过汉阳铁厂,并出任督办铁路总公司事务大臣,复将开办萍乡煤矿的重任交给鄙人。鄙人深感责任重大,必须延揽大才如阁下者。共同努力,创此伟业。”李当即答:“对香帅主张,鄙人举双手赞成。既然韶公奉宫保之命,开办萍矿;复亲自相邀,共同开发,鄙人惟有投笔而起,当仁不让,义不容辞,襄助韶公,克底于成。”两人当即约定准备前往萍乡。
历经十年,发展煤矿
光绪二十三年(1897)5月,张赞宸、李寿铨和德国矿师赖伦、马克思在汉口汇合后,乘坐火轮经长江,过洞庭湖和湘江到株洲;然后转乘小帆船,经渌江到江西省的萍乡长潭下船,徒步到山区探矿。从6月起,张赞宸等人背着勘测仪,携带干粮,披荆斩棘,栉风沐雨,跑遍深山密林;尽访窿区,逐井考查,历时数月,对萍乡产煤地区作了全面调查和深入了解,发现萍乡东南一带为产煤区。
光绪二十四年(1898)3月21日,清廷铁路总公司督办大臣盛宣怀颁发“萍乡煤矿等处总局”关防印信。从此,萍乡煤矿正式创办。年方35岁的张赞宸被任命为萍乡煤矿总办,下设机矿、煤务、材料三大处,负责建矿事宜。在张赞宸的主持下,萍乡煤矿掀起了大规模的建矿高潮。此后,萍矿基建项目如雨后春笋,拔地而起。光绪二十五年(1899)1月,专运萍乡煤炭的株萍铁路动工兴建,至1905年通车,全场90公里。此后历经十年,萍乡煤矿基本建设完成,共耗资约670万银两。整个煤矿从土法开采变成西法机械开采,成为我国最早采用机械生产、运输、洗煤、炼焦的煤矿,被列为“中国十大厂矿”之一。张赞宸为萍乡煤矿的早期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两袖清风,心怀煤矿
(张公祠,今中国少年儿童运动纪念馆)
张赞宸的“杰出之才”被清廷兵部尚书铁良看中,于光绪三十二年(1906)被推举为天津银行总办(即行长)。但此时,他因积劳成疾,心力交瘁。他离开安源到达上海时,已是体力不支,只得住进医院。按理,这位为萍乡煤矿的开创和建设风餐露宿、殚精竭虑的有功之臣,治病经费完全可以由矿局负担。但是,张赞宸不徇私情,坚持用自己的薪金支付医药费。萍矿员司得知张赞宸为了治病,耗尽了自己的所有积蓄,纷纷捐款赠物,并派专人将钱物送到上海。他无法拒收,便要家人变卖所有礼物,将钱购买银子,铸成“萍乡煤矿建成纪念”牌,回赠给萍矿每位员工。光绪三十三年(1907)三月初一,张赞宸因病情恶化在上海逝世。萍乡煤矿全体员工为了纪念这位建旷元勋,于当年在安源老街建立一座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,占地面积1796平方米,取名叫“张公祠”,最初是萍乡煤矿矿务学校。1926年北伐军到达安源后,由共产党员与国民党左派组成的国民党安源市党部设立在这里。新中国成立后,张公祠改为安源煤矿敬老院。1972年至2006年,改为安源镇党政机关驻地。2007年9月11日,改为中国少年儿童运动纪念馆。
萍乡煤矿是张赞宸一手勘查、筹办、发展起来的。萍乡煤矿的建成,不仅解决了困扰汉阳铁厂发展的焦炭供应难题,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,而且还使其迅速发展壮大,成为我国最早采用机械生产、运输、洗煤、炼焦的新式煤矿,被列为"中国十大厂矿"之一,位居全国第三。